驻村青年说我的基层关键词

<

“我记得你,你来过我家,社区搞活动的时候你还给了我两份礼物,晚上散步的时候我经常看你坐在办公室里面。”这是我跟着大塘法庭和思练镇团委去思练小学开展普法活动时遇到的一个小妹妹对我说的话,入户走访、开展活动、填报信息、准备迎检……这些工作碎片正是我驻村以来的工作日常。转眼间,我到鸿源社区驻村已半年有余,细细想来,工作点滴都历历在目,从驻村前担心自己入乡不随俗到驻村后谋群众之所求,从村情民意走访到入户调解矛盾纠纷,在这半年间,我慢慢感受到了基层这本“无字之书”的分量和其中蕴藏的丰富智慧,而我也是收获满满,若用几个关键词概括的话,我想应该是“转变”“融入”和“主动”。

在转变角色中树立危机感。

刚出象牙塔,便入基层门,基层工作千头万绪,从医保新政策到防疫新要求,新的工作需求也时刻要求着基层干部的与时俱进。因此,只有及时调整自己的角色定位,抛掉“研究生”标签,甘当基层小学生,时刻树立本领恐慌的危机感,才能更好推动工作开展。为了尽快熟悉社区情况,我勤翻居民台账,积极了解窗口职责分工,跟着社区党支部书记和驻村第一书记入户遍访,在工作中时刻保持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向社区的老前辈们虚心请教工作,在积极探索研究中“做功课”,在日常工作反思中“整错题”,做到求知善读,贵耳重目,足践笃行,在日常工作开展中少点“书生气”,多点“泥土气”。

(人勤春来早,

蔗地闹春耕)

(为困难家庭安排公益性岗位)

(疫情防控地毯式排查)

在融入群众中获得认同感。

基层工作既要讲究“键对键”的工作效率,更要注重“面对面”的工作方法,要想摸清群众诉求,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望,必须在心贴心交流上下功夫。我所在的鸿源社区是忻城县第二大易地扶贫安置点,社区居民以老年人居多,社区语言体系自然偏向更本地化的壮语和桂柳话,尤以壮话为主。因此,作为外地人的我在初期开展工作的时候经常会陷入一种被动的状态。为了打破沟通“壁垒”,我准备了一本“桂壮词典”,并在日常交流、入户走访,群众大会上始终坚持用夹壮桂柳话与人沟通。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从“古一哟jiang壮”(我不会讲壮)到“米稳一样吗?”(有人在家吗?),社区里阿公阿婆对我的回答也从“一哟蒙港滴,古压ki它文”(不懂你说的,我找其他人)到“阿妹,到羊古艮碍”(阿妹,到我家吃饭吧),在攻破“语言关”的同时努力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当好政策“传声筒”。

(召开群众大会)(入户宣传政策)

在主动作为中培养责任感。

干事担事,是基层干部的职责所在,主动作为,是做好实事的题中之义,因此我常用“四员干部”标准要求自己,在日省吾身的过程中强化主动作为意识:采集信息主动作为,当好社区“勤务员”,去年社区因为缺少信息员,很多工作都是被动开展,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持续下去,我主动请缨,担任社区“信息员”一职,负责起了管理社区帮扶人联系群,通知、协助帮扶人完成社区户脱贫户信息核查工作和疑似风险户信息核实、启动纳入工作。利用工作特长,当好“宣传员”,在驻村期间,我开始“盘活”社区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7993.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