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荒芜的石头山。忻城县委宣传部供图
“忻城群山光秃秃,遍野石头像白骨;遥看老鼠山上过,是公是母辨得出。”这首广西忻城县农民自编自唱的山歌曾流传一时,生动地描绘出当地石漠化的严重情况。
因治理难度大,石漠化被称为“地球癌症”。忻城县地处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又是大石山区,要找到一条迅速见效又能避免返贫的发展路径,可以说是难上加难。
生态保护迫在眉睫,脱贫攻坚刻不容缓。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如何突出重围?忻城县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在石头缝里“刨”出了一条绿色脱贫路,一个战场统筹打好“两场攻坚战”。
换个活法:搬出“石头山”告别“穷窝窝”
增仰村生存条件恶劣。图为村民的旧房子。蓝春青摄
大石山区深处,沟壑纵横,一条石头小路在高山峡谷间“龙走蛇行”。坐落于此的忻城县遂意乡增仰村,曾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评价为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
山路难行,常有落石,山里娃求学充满艰辛。每天凌晨4时,村民欧阳庚兰就要叫醒熟睡的儿子,母子俩摸黑徒步翻山越岭3个小时去学校。夏天送午餐,担心大热天路上时间久玉米粥会馊掉,母子俩还得约定一个上山一个下山,在山腰汇合。
接送孩子上下学得翻越几个山头,一家老小用水全靠“望天”,家里五分地有三分地都是石头,每下一场雨,地里玉米不见长,反而冒出更多石头……无穷无尽的难,一度让欧阳庚兰看不到生活的希望。
一方水土难以养活一方人,“搬”就成了最根本的出路。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忻城县花大力气将增仰村整村搬迁至县城南新区,新建增仰小区。增仰村户人搬迁出来后,原来居住的严重石漠区减少了烧柴、耕种,林草植被因此得到休养生息。
欧阳庚兰与儿子在新房子里看电视。严立政摄
年5月,欧阳庚兰一家五口告别大山,住进平方米的新房子,一段崭新的生活就此开启。“我从江西嫁过来十几年了,以前娘家人想来看我,我都不敢让他们过来,去年终于盼来了团圆。”欧阳庚兰边说边抹泪。
忻城县城南新区聚福新城。严立政摄
增仰小区所在的城南新区聚福新城,是忻城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已搬迁入住户人。不仅分房还分菜地!由政府出资的“微菜园”惠民项目,将搬迁安置点周边村屯连片的土地承租下来,按每户30平方米分给搬迁群众无偿耕种三年,帮助大伙儿节约生活成本,减轻故土难离的乡愁。
搬迁户何妃妹在便利店里整理货品。严立政摄
随着搬迁安置点的人气越来越旺,搬迁户何妃妹瞅准商机,向社区申请承租小区一楼铺面,开了一家日用百货便利店,“现在外卖这么火,下一步我打算在小区里尝试送货上门。”便利店开张6个月后,凭借营业执照和进货卖货流水单,何妃妹还可获得一次性元的创业补贴。
傍晚时分,聚福新城的小广场开始热闹起来,跳广场舞,唱卡拉OK,吹拉乐器……忙活一天的搬迁群众慢慢聚拢,拉开“快乐夜生活”的帷幕。
白天自己当老板做水果生意,晚上搞乐队担任贝斯手,脱贫户罗培祺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过去在外面打工,能解闷的只有音乐。得知社区要组建乐队,我心里超级激动,第一时间报名参加。”
忻城县城南社区旋风乐队正在排练。严立政摄
忻城县城南社区驻村工作队员石琳玲介绍,该社区从无到有组建起乐队、舞蹈队、山歌队等文艺队伍,得到上百名搬迁群众的积极响应。社区为每一支文艺队伍都安排了室内排练场所,还配备了音箱和演出道具。
“石漠经济”:创新种养模式破解发展困境
“广种薄收、越穷越垦、越垦越穷”一度拖慢了忻城县的脱贫步伐。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石漠化治理则需要寻找宜生树草。二者能否兼顾实现双赢,对于忻城县来说至关重要。
经过科学勘测,忻城县在遵循因地制宜原则的基础上,引导群众选择“任豆+竹子”“任豆+桑树”“金银花纯林”等多种石山造林模式。去年,忻城金银花脱水加工厂获批成为国家级忻城金银花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当地金银花产业开始驶入“快车道”。
忻城县北更乡村民采摘金银花。忻城县委宣传部供图
每逢金银花盛放时节,茂密的金银花便爬满了忻城县北更乡的石山沟壑,农民们忙着采收、晾晒或烘干、销售。满山飘香的金银花正快速改变着大石山区的模样。
北更乡金银花种植面积达4万余亩,年产值超万元。乡亲们笑称,金银花开“金银”来。“每斤金银花鲜花的市价在12元左右,我们夫妻一天可以采摘20斤鲜花,收入可比以前种玉米强多了!”北更乡内仁村村民李松民说。
今年夏天多雨,采摘的桑叶不易晾干,含水分较多,蚕宝宝容易生病。为有效降低蚕病的发生,忻城县养蚕“智慧云”平台服务中心的科技人员一直远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