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头山变绿石片子成宝

“九分石头一分土,碗一块,瓢一块,一个草帽盖三块……”这是忻城县大石山区的真实写照。如何在石头缝里做大做强产业,是该县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

忻城县将产业扶贫作为一项重要民生工程来抓,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生态产业、石材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年底,全县“52”特色产业覆盖率94.1%,给农民带来经济收入3亿多元。此外,任豆树、金银花、油茶等生态产业的发展,以及多户农户“种草养牛”,让九成“光头山”变绿。石材碳酸钙产业不断壮大,带动多名群众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A“特色”之路

金秋九月,忻城县处处洋溢丰收的喜悦。

围绕桑蚕、百香果、糯玉米、肥牛、山羊和牧草、优质稻等特色产业布局,忻城县将90%的扶贫资金用于特色产业。年底,全县桑园种植面积25.8万亩、糯玉米5万多亩、百香果2.6万亩,肥牛存栏8.2万头,羊存栏9.3万只。

今年3月,来宾首个肉牛全产业链项目——忻城县“南方牛都”项目在忻城县思练镇练江村启动实施,建成试验中心、肉牛繁育、肉牛产业、饲料生产、屠宰冷链加工厂等一批全产业链服务体系基地。基地建成后,将实现年出栏3万头肥牛,提供就业岗位个,带动1万户贫困户养殖母牛,户均年新增收入1.5万元。

该项目还把全县所有涉及牛(羊)产业的6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39个产业重点村、户养殖户发展成为会员,实现饲养方案、疾病防治、价格防控、销售渠道“四个统一”,形成集体经济发展与农户增收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全县经济持续稳定增收。

此外,黑山羊产业链项目、澳湖肉羊全产业链项目、桑蚕茧丝绸全产业链项目等也先后落户忻城,并推行“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以入社、入股、土地流转、技术服务、农(副)产品代销等方式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增加收入。

B绿意盎然

在忻城县,“绿”是山区的一道主色。

从“遍野石头像白骨”到“山上竹木花,山下果桑粮,家中猪牛羊”的变化,得益于忻城县增绿富民工程的实施。过去,大石山区无节制放养牛羊,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如今,该县围绕脱贫摘帽目标,积极引导群众种植任豆、竹子、金银花、核桃、油茶、桑树、牧草等多种生态产业,发展绿色经济,实现绿色脱贫。

目前,全县种植任豆树3.8万亩、竹木6.6万亩、金银花11.2万亩、果树亩,新种植核桃亩、油茶亩,九成“光头山”长出绿草,形成十里绿色长廊。绿色长廊在改变生态环境的同时,还给当地农民带来了经济效益。

“我们既守住了青山,又赢得了‘金山银山’。”北更乡内仁村李松民指着爬满石山沟壑的金银花说。金银花每年给内仁村带来经济收入不少于50万元,全乡的金银花产值也超过万元。

如何抓好脱贫攻坚和生态保护协调发展?忻城县大力推行“双种双养”发展模式,即种桑养蚕、种草养牛。通过出台种植桑蚕、牧草补贴政策,实施绿色富民工程。凡是种植桑蚕、牧草的贫困户,政府分别给予每亩桑蚕元、每亩牧草元补助,鼓励贫困农户种桑养蚕、种草养牛。

去年,全县有户贫困户种桑养蚕,养殖蚕种59.86万张,鲜茧产量1.8万吨,产值6.18亿元,实现人均增收元。今年已发展多户农户种草养牛,种植草木0多亩,年底将实现户均年增收0元以上。

C因石而富

走进忻城县主要矿区,随处可以感受到发展的脉动。年产万吨高效脱硫剂、年产万吨冶金熔剂项目、年产万吨特种工程新材料基材生产基地……项目建设热潮一浪高过一浪。

广西义来项目位于忻城县思练镇大基洞矿区,总用地规模约亩,总投资约30亿元,是以矿山开采、矿石加工、生产特种水泥、高端熔剂、优质骨料及码头运输为一体的石材产业项目,项目建成后年产值将超过50亿元,年利税5亿元,带动0人就业。

“我们主要生产高铁、隧道、地下工程、公路等所需的特殊材料,经过3年的调研才最终把项目定在忻城。忻城岩石碳酸钙储存量大,发展前景广阔。”易斯特特种工程新材料产业园建设负责人黄勇说。

忻城县矿产资源丰富,特别是碳酸钙资源,储量大且品质优良。如何将石材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该县加强碳酸钙产业招商引资力度,全力推进“点石成金”战略,逐步走上因石而兴、因石而富的发展新路子。

经过多年的招商引资,石材碳酸钙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大理石板材年产30万立方米以上的石材碳酸钙企业有14家,共有53台大锯、24台磨机。(记者蒙进煌通讯员蓝春青)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3335.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