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广西日报」
卢彬彬蓝英纳
今年以来,来宾市委宣传部扎实推进基层理论宣讲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创新理论宣讲方式载体,把“讲给谁”“讲什么”“谁来讲”“怎么讲”统一起来,一堂堂激情昂扬的讲座、一台台精彩的文艺演出、一场场接地气的山歌会将生硬的理论、政策转化“格式”,让群众喜闻乐见,效果显著。
A组建县级讲师团推动宣讲全覆盖
“唱起山歌来咯,迎接喜事来咯,党的宣传接地气,理论宣讲进山村来咯。”年12月,在山歌声和喝彩声中,广西第一个县级讲师团——忻城县党委讲师团挂牌成立。两年来,该讲师团吸收了大批乡村教师、草根能人、土味歌王加入宣讲队伍,将宣讲地点设在乡镇圩市、田间地头,宣讲对象以农民为主。他们的宣讲内容既有党的方针政策,也有农业实用知识,广受欢迎。
年9月,来宾市实现6个县(市、区)级党委讲师团全覆盖。专家学者、教师干部、“土人才”丢弃照本宣科、呆板僵化等形式,把“草根性”和“小、短、活”作为理论宣讲的落脚点,把理论和政策讲深、讲透,新颖的宣讲方式受到群众好评。据统计,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宣讲活动中,6个讲师团开展宣讲活动多场次;在党史学习教育等宣讲中,6个讲师团开展各种形式的宣讲2多场次,直接受众7万多人次。
除了组建全覆盖的县级讲师团,来宾市还统筹市直部门力量组成26个(支)理论宣讲团(队),打造各部门各行业共同参与的大宣传工作格局。如:市中级人民法院的青年普法宣讲团、市文广旅局的文化宣讲团、市科协的科普宣讲团、市文联的红色文艺轻骑兵、团市委的青年讲师团、市妇联的“桂姐姐”宣讲团、市公安局的模范宣讲团等。
B用好“两中心一平台”建设多形式“广播站”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县级融媒体中心和学习强国平台是宣传舆论工作的重要阵地。来宾市在理论宣讲工作中,将上述3个平台有机结合,把阐释解答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热点作为重点宣讲内容,开展群众缺什么就送什么、群众点什么就讲什么的“菜单式、点播式”订单理论宣讲。
通过开发专用的软件,为县级融媒体中心赋能,实现线上“点单”“派单”“接单”“评单”以及项目发布、宣传推广、活动回放等功能,让县级融媒体中心成为理论宣讲需求的“蓄水池”;通过把覆盖县、乡、村三级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作为“老百姓家门口的服务中心”,不断完善“接单”服务机制,适时向对应的理论宣讲志愿服务队伍发出邀请,开展志愿服务宣讲活动,进一步畅通了供需渠道,基层理论宣讲实现“哪里有需求就讲到哪里,哪里未覆盖就送到哪里”。此外,该市还通过统筹推进“两中心一平台”建设,一体规划设计、一体建设管理,“两中心一平台”相互融合、互为支撑,线上线下资源充分整合利用,扩大了宣传效果。
来宾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唐伟介绍:“在用好‘两中心一平台’的同时,我们还充分发挥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阵地设施健全的优势,结合夜话小广场、圩日一条街、大榕树小讲堂等深受群众喜爱的宣讲方式,创新推出一套‘理论宣讲(政策宣传)+公共文化服务(农技就业培训)+关心关爱困难群众’活动组合拳。”
C突出分众化宣讲开设接地气的“土讲堂”
“要让理论宣传见实效,就要根据不同受众开展分众化宣讲。”来宾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韦付玲认为,要做好理论宣讲工作,首先要搞清楚“讲给谁听”,然后才能确定“由谁来讲”,要想见实效,还要考虑“用什么方式讲”。
在今年的理论宣讲工作中,来宾市突出把握不同群体差异性、选择性、多样性的理论需求,把宣讲对象划分为党员干部、农民、青年、工人等不同群体,将宣讲对象分众化,细分受众人群。
该市通过组建“来宾市新时代宣讲员”库,先后培植和组建了市领导宣讲团、模范宣讲团、专家宣讲团、博士宣讲团、青年宣讲团、山歌宣讲团、百姓宣讲团等“十团”宣讲队伍,打造多层级、分众化、雅俗并重的理论宣讲解读队伍。通过组织宣讲骨干集中备课,形成同一主题不同版本的个性化宣讲课件,使各重大主题宣讲活动不走调、不偏航。
针对农村群众和少数民族群众,宣讲团重点以山歌、壮欢等独特的方式,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宣讲。目前,该市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特色山歌宣讲服务队多支。在武宣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搭起理论山歌大舞台,周周有演唱、月月有培训、季季有比赛;忻城县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山歌传唱基地,培养了蓝培文、蓝瑞清、韦丽梅等多名既有扎实理论功底又有高超演唱技巧的山歌宣讲人才;象州县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阵地,将党的理论政策编写成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的壮欢山歌,及时把党的理论政策送到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