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在来宾市兴宾区良江镇寺村旱改水片区,广袤田野,阡陌纵横,晚稻在生长中等待秋收。一条水渠笔直穿田而过,滔滔不绝,滋润着旱了百年的土地,这就是“桂中治旱”工程的南干渠。早上9点,在寺村旱改水片区走了一圈,兴宾区良江镇党委书记王超看到晚稻长势不错,高兴地说:“有了这条水渠之后,桂中旱地变成了桂中粮仓。”8月上旬,“桂中治旱”工程滋润田地。人民网覃心摄“桂中治旱”工程是国务院重点水利工程,也是广西灌溉面积最大的灌区工程,设计灌溉面积达万亩,惠及来宾市忻城县、合山市、兴宾区和南宁市宾阳县共25个乡镇个行政村。过去,桂中地区的农民最头疼的事情就是不下雨。受制于缺水、高温天气,农事常被耽误。王超介绍:“等雨季、等汛期是常态。老渠通不上水,农户只能选择种植玉米、甘蔗等对水量要求不高的作物,而且产量低,收入少。”为解决桂中旱片灌溉用水问题,来宾市自年以来布局建设“桂中治旱”工程,修渠引水,将灌区渠道与江河湖库互连互通,优化灌区水系网络,用“谷峰”措施调蓄水源,提升治旱能力。“我们通过实施多形式斗渠工程,加强农业水利设施建设,提高灌区供水保障能力,扩大灌区灌溉范围,强化了水稻、甘蔗等大宗农作物旱涝防御保障体系,保障农业增产增效。”来宾市乐滩建管局二级调研员莫愚表示。年,王超得知穿过良江镇的南干渠通水在即,便开始思考如何能让沿线农户尽快受益。“我们还需要打通水渠流向农田的‘最后一公里’。”王超如是说。在良江镇辖区内,干渠全长22.5公里,两条支渠合计约20公里,总共辐射周边耕地约4万亩,涉及10个行政村。很快,该镇以南干渠为中线,开启耕地提质改造项目,在旱改水的过程中重新规划、铺设万亩良田的“毛细血管”。如今,南干渠两侧已实现连片种植,清水潺潺,禾苗青青。引水入田。人民网覃心摄不只是农作物盼望及时“喝上水”,农民更是渴望实现“用水自由”。各个村委决定不等不靠,动员村民投工投劳,提前修整水渠。在良江镇塘权村,仅一个晚上就筹款2万元,50人报名参与。张超山曾是一家糖厂的蔗管员,甚至主动提出:“我家里有3台农机设备,都可以用!”见此,村民权开阳、权德参也纷纷响应,积极热心地提供了机械。排查老水渠,疏通坍塌、淤堵的地方,清理杂草……由镇里的干部带队,村民们分工合作,大家伙拧成一股绳,仅用4天就把一条长8公里的水渠通好,让周边亩甘蔗地“解了渴”。年12月,工程干渠已全面通水,年内调水达3亿立方,实现灌溉面积65万亩。“灌区内水稻比往年提前完成了春种、秋播,早稻收割的时间也比往年提前了半个月,甘蔗长势也很喜人。”莫愚如是说。“以前种地得看‘天’,什么时候下雨,水库有水了,什么时候才能播种。”兴宾区迁江镇乐英村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主任周中山感慨道。近两年天气比较干旱,冬季水库干涸,晚稻插秧时水有时候都灌溉不了整季的田,晚稻缺收、缺产都是常事。清淤修渠前的田地。受访者供图今年2月底,乐英村利用村集体经济资金2万余元开展修渠工作,60多名群众带着自家的镰刀、铁楸、锄头等工具积极参与。“开闸,放水!”3月23日,随着滚滚清流奔涌而下,思英渠正式通水。“目前贯穿乐英村所有良田的支渠都已疏通。”周中山说,解决了群众灌溉难的问题,群众生产的积极性也更高涨了。“我家的12亩地都喝上了从‘桂中治旱’工程引来的水,今年的丰收有望啦!”村民覃方德在田里插秧笑着说,现在水渠畅通了,用水不必像以往那样拉电线、接水泵、抽水浇灌了,稻谷的产量也不会因为干旱也减产了。修渠通水让村民实现“用水自由”。艾粤敏摄据统计,上半年,来宾市粮食播种面积.23万亩,完成全年任务的59.34%。预计上半年粮食产量达1.74万吨,同比增长53.7%,夯实了粮食安全的基础。昔日旱地,今日粮仓,农民告别了“望天田”。不远处,一群白鹭起飞,盘旋在稻田之上。新气象,带了新机遇。来宾市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一家龙头企业,在兴宾区开展国家粮油一体化示范项目。望着生机盎然的田地,王超说:“您看这里现在种的是水稻,等到冬天,会轮种花生等油料作物,未来在下游的食品产业园实现一二三产的高度融合。”(覃心、艾粤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