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家家户户制作小马仔中秋拜月与众不

中科与白癜风患者心心相印 http://m.39.net/news/a_5963394.html

中秋佳节,万家团圆,赏月欢歌。但在广西来宾市忻城县城关镇范团村板寨屯,家家户户都制作一种与众不同的拜月之物:小马仔。其颜色亮丽,造型独特,专门在中秋之夜使用,相传已有多年历史。(摄影:樊绍光)

在广西来宾市忻城县,被当地人们俗称“小马仔”的塑像多为十二生肖的动物形象,用米粉制作,用于中秋节拜月(供月)。中秋做“小马仔”在忻城县已有余年历史,是当地的独特民族风俗,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相传在战乱年代,民不聊生,恰逢有一年丰收,又临中秋,村里樊姓一户人家为祈求来年六畜兴旺,便拿出家里的白米磨成粉,蒸熟后再舂细,捏成团后分成若干小块,揉成马、牛等六畜模样。中秋之夜,朝着月亮升起的方向摆供。村民见后,给它们取名“小马仔”,纷纷效仿,并代代相传,流传至今。

10月2日,在板寨屯樊金花家里正遇上他们一家人在赶做“小马仔”。今年62岁的樊金花说,她是从父亲手中学来的,再传给儿子。而今,儿子外出打工,这门手艺便传给孙女樊秋群。

据介绍,制作“小马仔”时,将打好的上等大白米用水浸泡2至3天,待米发开后将其磨细,用机子打成浆状。成了干粉后,拿到锅里蒸熟。熟米团经过人工舂细,然后搓成米团,把米团切成若干小块捏成各式各样的“小马仔”,将其蒸熟,并上色。米粉要生、熟相混,干、湿合适,捏出来的“小马仔”才留得久,不会很快裂开。

“‘小马仔’的颜色要鲜亮,而且主要上红、绿、黄三种颜色。”樊金花说,刚做好的“小马仔”最好不让风吹,待自然干后,供月亮的时候有些可以留上几个月。

随着时间的推移,从最初简单无色的六畜模型,慢慢发展以十二生肖为主的多种动物模型,再利用几种植物叶压榨成不同颜色的汁,给其涂上色彩,使捏出来的模型看起来色彩鲜艳,栩栩如生。

当然,除了拜月(供月)之用,他们可以外卖。樊金花说,“如今人们生活好了,在市场上摆卖,外面来的游客看到‘小马仔’觉得很稀奇,‘小马仔’变成‘抢手贷’。目前,‘小马仔’在市场上可以卖到3元至5元一个。”

据范团村党支部书记樊道明介绍,中秋节前,板寨屯几乎家家户户都做“小马仔”,做好后大都拿到县城及附近乡镇销售。现在制作“小马仔”不论从技术上还是色彩上都相当的成熟了,一个青壮年熟练工,一天可以制作近百个“小马仔”。

如今,作为“小马仔”的发源地,板寨屯几乎人人会这个技术活,上至80岁的耄耋老人,下至牙牙学语的三岁小孩,哪怕是外来的媳妇都能捏出几个有模有样的“小马仔”,以此祈求家庭和睦、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若想了解更多详情,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5836.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