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白手起家,成为致富能人;他勤劳致富后,不忘桑梓,无私回报乡里;他用诚实守信、助人为乐赢得别人的尊重;他用爱心让自己和当地群众在平凡的人生绽放出奕奕光彩。年,他当选首届“中国好人”,此后陆续获得“自治区先进个体工商户”“广西道德模范”“全国最美家庭”等40多项荣誉称号。
他就是石支宇。
石支宇(前排右三)为古蓬镇小学捐赠物品。(受访者供图)
近日,记者来到忻城县古蓬镇,沿途打听寻找石支宇的住处。本以为若无照片难以寻人,可当记者提起石支宇这个名字时,古蓬镇街上几乎无人不晓,而且说起他,大家还会竖起大拇指。
用心谋划,一百封信修出一条路
“只要你省下一包烟钱,我们的街道就能多硬化一寸,人们出行就不用在泥泞的街道上被泥巴裹满裤腿,艰难前行。”时光倒退到年,当时的古蓬镇交通闭塞,甚至连一条像样的通往乡外的水泥路都没有。于是,当时42岁的石支宇便开始谋划,四处筹钱修路。但由于当时移动通讯手段不够发达,移动电话、网络尚未普及,石支宇便手写了多封饱含深情的捐款倡议书,向本镇外出经商、务工、为官的各界爱心人士筹集善款修路。
很快,石支宇手写的多封信件得到了回应。当一张张汇款单从全国各地汇来时,石支宇感动得落泪了。他说:“那个年代,邮件很慢,可是心很急。”那一年,他总是嫌修路速度太慢。但是,众人拾柴火焰高。第二年,一条宽6米、长5公里的道路便修好了。但是谁也不知道,为了修好这条路,石支宇除了花光筹集到的28万多元善款外,自己还偷偷捐了2万元。
“总有一天,我们会把古蓬街修建得像城市的街道一样美丽整洁。”水泥路修好了,如何保持街道整洁又成了石支宇的心头大事。为改变古蓬街道污浊的面貌,石支宇个人捐资为古蓬街修建了一条30多米长的排水涵洞,古蓬镇也从此真正告别了大雨积水、平时污水横流的历史。
不计回报,行善义举引人称赞
“我们的命都是他救的。”年4月,忻城县北更乡塘太村遭受旱灾,人畜饮水无法保障。塘太村村民蓝大姐告诉记者,当时石支宇听说群众出现饮水困难等情况时,就马上丢下生意不管,用自家进城拉货的两辆小卡车当成运水车,每隔一天就给村里送上多桶自来水。当群众提议说要给钱时,石支宇婉言谢绝,分文未取。之后,他更是发动和帮助群众买来水管,让家家户户喝上了自来水。
“像这样的好人好事,太多了,恐怕他自己也不记得了。”石支宇的邻居老韦告诉记者,几十年来,石支宇先后为家乡的公益事业和灾区捐助资金达30多万元,共扶助贫困学生20多名,无偿帮助贫困农户买种子、化肥,或帮助贫困户入股。年,当地有20多名贫困户通过入股石支宇的商场,得到8万多元的分红。
生活好了,更要带领乡里精神奔小康
“鼓”了群众钱袋,还要“富”乡亲脑袋。为满足山区乡亲精神文化需求,石支宇召集镇里的文艺爱好者,组建文艺队、篮球队,并出资10多万元购买音响、服装、道具等设备。同时,他还腾出自家楼房作为镇文化活动室,无偿提供自己的宅基地搭建排练舞台。如今,石支宇组建的文艺队已日渐成熟,所表演的节目在区级、市级、全国赛事上都曾获奖。
石支宇在整理文艺队的演出服装。
“有了党的好政策,才有我致富的今天。”石支宇常说,走出大山容易,可守住大山里的家园却很难!而热爱家乡、建设家乡,就是他做好人好事的全部动力。
微观来宾、来宾日报融媒体记者唐毅文/图
编辑:卢丽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