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广西频道
人民网南宁9月30日电(记者庞革平)记者从粤桂协作工作队获悉,“十四五”以来,广东广西两省区积极对接,通过壮大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畅通销售链、打造服务链,着力打造全产业链帮扶模式,实现两省区互利共赢。今年以来,通过粤桂协作平台已新增引导到广西投资的企业家,实际到位投资额.35亿元。
以规模化和园区化赋能基地建设,壮大特色产业链
粤桂协作聚焦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密切上下游协作,共同重点打造“一县一园”,建设主导产业突出、规模效益明显、产业链条较全的粤桂协作乡村振兴现代农业产业园,逐步推动零星种养项目向园区发展。支持广西每县重点打造1-2个现代农业产业园,持续升级打造一批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和示范园区。
加强顶层设计。双方签订“十四五”时期粤桂协作框架协议和共建乡村振兴现代农业产业园合作框架协议,出台省级工作清单、制定工作方案,高规格推进“一县一园”建设。
搭建合作平台。双方联合成立粤桂协作乡村振兴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领导小组,组建粤桂粤黔协作现代农业产业园联合会粤桂分会,成立粤桂产业协作促进会,打造政府、企业、市场相互协作、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新平台。
加大招商引资。出台粤桂协作优惠政策,督导各协作市县出台配套实施细则,在税收租金、企业用地、项目补贴等方面给予广东企业更多政策支持。通过多渠道组织动员企业组团赴协作地区考察,投资建设一批特色种养、加工制造、乡村旅游、新能源等产业项目,延长、补齐广西特色产业链条。
如持续建设的深百农产品供应链,自年启动以来共吸引广东家企业参与,通过建立农产品基地、完善冷链物流系统、提升农贸市场水平、共建产业园区等完成投资45.19亿元,销售百色优质农副产品近20亿元,初步形成“企业+农户+基地+处理集散+冷链配送+销售终端”的全链条发展模式。
截至今年9月底,粤桂协作共建产业园区个(其中农业产业园区67个),引导入驻园区企业家,实际到位投资48.27亿元。
以标准化和品牌化赋能生产加工,提升产品价值链
粤桂协作对标国际先进标准,突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技术服务、市场对接的体系化建设要求,以“圳品”和供粤供深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为抓手,促进广西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可持续发展。
推进“圳品”评价。广西将“圳品”建设列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目标,建立评价工作专班,协调安排专项产业资金支持各协作市县开展“圳品”认证,推动广西更多优质农产品纳入“圳品”管理体系,进一步提升品牌认知度、产品附加值及市场影响力。目前,广西已有个优质农产品通过“圳品”认证,广东采购广西的“圳品”超过10亿元。
共建农产品示范基地。双方结合县级“5+2”、村级“3+1”特色产业,认真落实《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建设战略合作协议》《广西供应深圳农产品示范基地创建战略合作协议》,现已完成个供粤供深农产品示范基地认证。
提升农产品加工业。双方坚持高质量发展目标,以东部先进理念、技术等要素为抓手,着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全面提升其品质和附加值。如通过资金支持、金融扶持、政策加持,引入深圳同益新中控丝绸有限公司,在那坡县、忻城县、宜州区等地多点布局,大力推行“农业专家+企业基地+合作社+示范户”的模式,实现蚕桑产业工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生产,开辟广西新“丝绸之路”。
以市场化和网络化赋能营销体系,畅通市场销售链
粤桂协作把政府帮扶与市场导向相结合,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和RCEP等区域战略合作平台,助推“桂品出乡”“桂品入粤”。
加强“线下”对接。双方通过共同举办各类成果交易会、产品展示会等,深化两地企业、行业协会合作,实现产业对接、消费互通,带动前端优质种植养殖和后端餐饮消费市场连接,形成一二三产融合联动发展。
加强“线上”对接。支持广西电商企业与国家扶贫电商平台、深圳阳光采购平台等网销平台进行对接直接销售。
加强“产销”对接。双方通过定期考察、分析市场精准匹配“所需”“所供”,推动形成以销定产、以销促产、消费带动产业发展的良性模式。去年以来,都安“瑶山牛”构建“线上+线下”消费帮扶机制,在深圳销售额就近1亿元,市场化比例超80%。今年以来,通过粤桂协作渠道采购,广西销售农产品达.31亿元。
以精准化和体系化赋能协作帮扶,打造高效服务链
一方面,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完善政务服务保障,通过全面帮扶和精准服务打通痛点、堵点,着眼“短期见成效、长期可持续”,将帮扶措施项目化、机制化、持续化。指导协作市县做好规划,其中百色与深圳制定《深圳—百色农产品供应链建设项目规划》,纳入百色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划,规划年供深农产品销售额5亿元以上。
另一方面,做好企业项目跟踪服务。广西各协作市县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主动为引进的企业做好服务,解决实际问题,推动项目落地见效。今年以来,通过粤桂协作平台已新增引导到广西投资企业家,实际到位投资额.3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