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历史记忆接续文化薪火

中科白癜风医院践行公益事业 http://nb.ifeng.com/a/20190315/7280004_0.shtml

本文转自:来宾日报

年,忻城县被命名为中国土司文化之乡;该县“中秋节·小马仔供月赏花灯节”获评“新时代·中国最具特色旅游节庆”奖项。年,成功创建忻城莫氏土司衙署、乐滩竹海2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获评全国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旅游目的地。

忻城县运用现代科技力量,破解保护难题,实现活态传承,不断开创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新局面。

立项目建场馆留住文化根脉

收集民间文学、传统手工艺、民间音乐、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项,其中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4个、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个、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9个。

该县不断推进文物保护“四有工作”,精心组织开展历史文化保护线划定审核,梳理完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标志,完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开展不可移动文物和片区开发项目文物普查工作,加强重大建设项目中的文物保护。

年,忻城县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莫土司衙署进行智慧安防建设,增设个高清摄像头,增加报警系统、联动系统等装置,通过建设智慧安防项目有效预防安全事故、实现对文物建筑场所的实时监控。

强化文物保护修缮和“三防”(安防、消防、防雷)项目落实,实施永吉桥、摩崖石刻、西山岩等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工程,推动全县12个考察点文物保护修缮和环境的整体提升工作。年,又新建广西都宜忻人民解放总队纪念馆,对都宜忻革命纪念馆展陈进行改版,推动红色文化保护传承上档升级。

上舞台进校园提振文化自信

组织民族传统节日文化活动,集中展演忻城壮族悲歌、忻城壮师剧、忻城壮族山歌等非遗项目,展示忻城十二生肖小马仔制作技艺、忻城壮族织锦技艺等非遗项目。年,全县利用民族传统节日举办民俗文化活动88场次,受众近10万人,通过文化活动践行了非遗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让市民和游客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活动期间,开设线上直播平台,结合展演展示活动对非遗产品、传统工艺制作流程、非遗传承人故事进行直播宣传推广,并设立“非遗好物”购买产品专区,促进忻城非遗文化对外影响力。

县文旅部门与教育体育部门建立协作机制,共同推进非遗普及教育工作。目前,有3个非遗文化项目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开展传承教育活动。织锦技艺传承人梁恒源、兰培文多次走进县城各中小学校给学生传授忻城壮族织锦技艺,并多次到广西民族大学、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理工大学等区内外高校传授忻城壮族织锦技艺和文化创意产品设计,进一步提高忻城非遗文化项目知名度。年,城关镇民族小学列入广西首批非遗传承教育示范学校立项建设单位。

年初,印发《忻城红色文化遗存保护条例》宣传工作方案,组织编写红色文化系列丛书和拍摄红色文化微电影《破晓时分》。同年7月,《破晓时分》在线播放,观众达12万人次。

促消费带就业激发文化活力

历史文化保护强调的是保护,既要注重其存在价值,更要激发其使用价值。该县启动“织锦计划”,创办大夫地壮锦技艺传承基地,由县文化馆、博物馆和壮锦技艺传承人共同对壮锦文化爱好者进行全方位免费培训。如今,“织锦计划”从“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全县多名绣娘正奔向锦绣前程,每人每月织锦收入达多元。

建立文化发展基金,支持指导社会组织和民间艺人开发本县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产品,通过专业培训、包装策划、产品营销等方式,做大做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项目。并积极组织推荐本县代表性非遗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参加国内外大型博览会、非遗展演、非遗购物节等活动,扩大本县非遗项目对外影响力。壮锦服饰、壮锦绣球、壮锦背包、壮锦香囊等38件代表性文化产品畅销国内外。

为激活文化产业拉动消费,该县将历史文化资源与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依托“文化N+旅游”即“文化产业+旅游、非遗项目+旅游、民族民俗+旅游、节庆活动+旅游”的文旅融合模式,通过文化产业驱动、民俗项目带动、民族节庆拉动、媒体营销推动四个路径,增加多名当地居民、村民就业创业机会。目前,忻城县古蓬周安古思起义遗址—红渡六纳乐滩竹海—城南新区薰衣草庄园—马泗都宜忻革命纪念馆—森林公园烈士陵园—莫土司衙署红色旅游线路,成为区内外游客最佳选择。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8147.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