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民歌之丰富世所罕见,据不完全统计,壮族民歌调数以千计。在众多的壮族民歌中,目前公认影响最大、旋律最优美的是壮族三声部民歌。年,壮族三声部民歌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壮族三声部民歌是流传于广西马山县、上林县、忻城县等红水河流域大石山地区的壮族民歌,因其由三个声部构成,而被称为壮族三声部民歌。壮族三声部民歌传播的核心区域是马山县,目前在马山县还有不少三声部民歌演唱团体,其中有专业的演唱团体,有学校的演唱团体,也有民间的业余演唱团体。三声部民歌壮语称为“欢哈”、“欢三顿”。年,著名民族音乐家范西姆在马山县古零乡采风时发现了一种罕见的民歌,这种民歌与他平时所常见的民歌完全不同,是由几个声部构成的,他如获至宝,心中欣喜若狂。他邀请同行来到马山对这种独特的民歌反复进行深入调查,并多次召开不同形式的座谈会进行研讨,最后专家们一致认定这就是壮族三声部民歌。范西姆撰写并发表了一篇极具学术价值的文章,题目叫《壮族三声部民歌初见(调查报告)》,在音乐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美国的《华侨周报》对这篇文章进行了转载后,三声部民歌更在国内外引起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