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再走长征路第54天,央广播电视台总台“长征路万里行”报道组从湖北荆州北上到达了黄冈。
年中国共产党创建了以大别山地区为中心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在这里也孕育走上长征的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
麻城市乘马岗镇,地处豫鄂两省边界,这里的乘马会馆,始建于清朝。土地革命时期,借助独特的地理位置,中国共产党人在这里播撒革命火种,这里也是“黄麻起义”的策源地。
这个暑假,麻城市乘马中学的四十多名学生报名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暑期实践课,他们在乘马会馆担当讲解员,为参观者讲述当年红军的故事。而在学校校长陶金德看来,这样的实践课,既是对革命历史的传承,也是对学校历史的重温。
麻城市乘马岗镇乘马中学校长陶金德:乘马中学的前身是年创办的乘马学堂。我们麻城市的第一位共产党员王幼安和王树声大将,他们当时都是学校的教员,以这样的身份在这里宣传革命,搞这些革命活动。所以我们的学生现在要传承的就是我们革命先烈们参加革命的那些精神。
眼前,乘马中学的孩子们正在排练一场话剧,讲述的是麻城走出的开国大将王树声早年在大别山闹革命时的故事。当年,王树声带领红军在麻城打游击,遭遇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为了掩护他脱险,当地一位周姓大妈让自己的大儿子假扮王树声,引开敌人。后来周大妈的大儿子遭到反动民团杀害,直到三年后,王树声才知晓这段经历。
麻城市民政局退休干部史瑞林:王树生当了师长,回来以后听说这个事情,他专门去拜访了周家母。他说你的儿子被杀了,为了掩护我,掩护我们红军,我们都是您的儿子。王树声专门来看她,还给她五块大洋。之后周家母说,你把我的儿子带去参军。她(本来)有三个儿子,所以(王树声)就带着她的两个儿子去参加了红军。后来他们一个牺牲在甘肃,一个牺牲在四川,最后她就成为了王树声的干娘。
周大妈舍骨肉、救红军的故事只是一个缩影。据当地党史部门介绍,年至年,麻城苏区有7万子弟参加红军,战争殉难人口达到14万,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
眼前的一本本工作手册,是麻城民政局退休干部史瑞林多年珍藏的宝贝。这些小册子上,密密麻麻地记录了史老历时42年,搜集的多位老红军的口述,它们见证了红军当年在大别山地区发展壮大的历程。
麻城市民政局退休干部史瑞林:这是年我在北京拜访徐向前元帅,他听说我是从大别山来的就特别高兴。他说大别山的老老少少都很忠厚,自己不吃给红军吃,舍不得穿,自己不穿给红军穿,把最好的东西送给我们红军。连小娃娃也给我们通风报信,站岗放哨,老太太连夜给我们做火烧粑。大别山的红军为什么这样扩大,发展这么快,就是因为老百姓最相信共产党。他们晓得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他们,只有共产党才能使他们过上好日子。大别山的老百姓是争先恐后送夫当红军,送子当红军,连一些小娃娃也要争着当红军,这就是大别山人。
当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百姓,前赴后继为革命献身,这段光辉的历程不仅被写进歌谣,还被刻进了名字。大别山下的红安县,解放前,名为“黄安”,黄麻起义中的“黄”字便是代表黄安县。为了纪念黄安儿女为革命付出的巨大贡献,年9月1日,国务院正式将“黄安”改名为“红安”。
在红安县檀树岗村村民程昌芝家,记者见到了老人小心珍藏的传家宝。它是年黄安县政府颁发一块“光荣家属”的牌匾,保存至今已经67年。
年程昌芝的二伯程启豪参加革命,后任红四军连长。年在战斗中牺牲,牺牲时膝下无子,程昌芝的父亲就将儿子过继到二哥家名下。
红安县檀树岗村村民程昌芝:我出世以后,我的母亲就跟我讲了(这段经历),一直到我分家的时候,她就把这个光荣牌,黄安县发的这个光荣牌,她说这个牌子要给到你。
故人已去,精神永存。在程老的家里,如今有着三块“光荣家属”的牌匾,虽然它们是在不同的时期颁发,但都有着同一个目的——缅怀先烈,致敬军人。
九十多年前,湖北黄冈的麻城和红安,人人参军、家家拥军的光辉历史,成就了今天“将军县”、“将军乡”的美誉。而今,红军的故事,红军的精神也在这块红色土地上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