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建房子,讲究采光和避风,所以房屋格局一般都是坐北朝南。正所谓“北为阴,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这是对自然现象的正确认识,顺应天道,得山川之灵气,受日月之光华,颐养身体,陶冶情性,方人杰地灵。
但在广西忻城县,有一座“莫氏土司衙署”,偏偏却要反其道而行,这座土司衙署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探寻这座神秘的“壮乡故宫”。
莫土司衙署,位于广西来宾市忻城县城关镇翠屏山北麓。莫土司衙署中的“土司”是指元、明、清各朝在少数民族地区授予少数民族首领世袭官职,而莫土司衙署就是莫氏土司的办公地和住处,由土司衙门、莫氏祠堂、土司官邸、大夫第、三界庙等主体建筑构成,总面积38.9万平方米,其中建筑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
其中土司衙门与土司官邸形成一个纵深,涵盖了头堂、二堂、三堂和后苑等部分。
头堂即土司升堂审理日常案件的地方;
二堂是土司与师爷办公议事的地方,其中东宅为土司办公区,西宅为师爷办公兼卧房;
三堂系土司夫妇卧室;
后苑,又称闺房,是土司小姐和贴身丫环生活居住的场所,平时土司夫人对莫家小姐严加管教,并请名师进院廷教,非重大节日不得出院门。
说到忻城莫氏,他们从自宣德初年到光绪三十二年,代代世袭土知县一职,统治忻城年,可谓是世代为官。
而在这其中,莫氏土司衙署选址经几次变换。到明万历十年,第八任土官莫镇威将衙署迁于翠屏山北麓,大兴土木,建成衙署主体建筑,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莫土司衙署。
之后,历任的土司不断拓建,形成规模壮大的建筑群。后又数次遭受战争破坏,现存的前门照壁,一进大门、头堂、二堂等衙门主要建筑为清道光十年(年)按原样重建,在解放后,又继续修缮,现已重新焕发新的光彩。
而说到莫土司衙署在建筑上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必是它一反建筑的坐北朝南的古制。
我们平时听到建房子要“坐北朝南”,而莫土司衙署却是反过来,倚着翠屏山坐南朝北。
莫土司衙署的选址和这么酷的房子朝向可是大有来历。
相传,莫土官的马倌放马时,马儿天天都跑去十里外的翠屏山脚吃草。后来寻马时看到一对凤凰在马背上鸣叫,马倌回来后便禀告土官此事。
于是土官便请风水先生前往查看,风水先生认为这里是风水宝地,于是土官便一反天下衙署朝南开的规矩,在马儿吃草的地方建起这座衙署。
衙署建筑既保留了南方传统建筑的民族特色,又柔和了中原汉族官式建筑体质。
整个建筑群布局规整,气势宏大,壮观瑰丽,古色古香。
衙署整体建筑为砖木结构,山墙为青砖,梁柱均为珍材制作,屋宇之上装饰各种生动活泼的动植物形象,有石刻、木雕、泥塑和彩绘,种类繁多,色彩艳丽。
院落之中,各植有竹、柏、紫薇、榕、桂、石榴、龙眼树等。头堂隔墙相靠的旁侧分别是东花厅和西花厅,门窗墙壁多镂空雕刻,样式精美。厅前建有水池假山,旁有数棵与屋齐高的紫薇树,厅内挂有一副竹刻的《翠屏山赋》,以及一套桌椅;右侧也有一个院,种的是一小片竹林。后院右侧是一片青油油的草坪,与旁边的练兵场仅一墙之隔。绕过后院后头,可见一些积攒的历代土司碑刻,或筑于墙壁,或堆叠在地上。东花厅右侧,是莫氏土司家族祠堂。
衙署内飞檐翘角时隐时现,愈显衙署曲折幽深,庄严肃穆。
像忻城莫氏这样子孙世袭二十多代、统治一方的家族,放在全国实在很少见,而像这样保存完好的土司衙署,更是凤毛麟角。
莫土司衙署是土司文化的一个重要的见证,它不仅是一座极具特色的古建筑,还是一本忻城年厚重的历史书。
土司古城·浪漫忻城,大家来忻城玩的时候,要请导游来讲讲这座建筑的历史,才算不枉此行哦。
本文部分内容综合整理自: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